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将知识镶嵌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学到停不下来?

星教师 2024-03-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郑钢


          
博物馆教育,作为场馆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教育全景化、全纳化、全域化和终身化等特性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正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重要拼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到,小学和初中阶段场馆学习是实现价值体认目标的主要途径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是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教育,之所以得到重视,是因为博物馆教育具有真实性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形态,打破课堂的边界,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资源聚集群,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世界中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文化品格。

这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挑战的必要条件。


博物馆学习的“正确”问题

博物馆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从展品到建筑,再到墙上的文字,都体现了关于学习如何发生的观点,充满了学习的元素。

这些学习的核心是“展品”,一尊锈迹斑斑的青铜器,一件历经战火的战袍、一封泛着岁月沧桑的书信.....静静地以各种姿态出现在博物馆里。

无论是游客,还是学生,来到展品前,是与古老的陈列、人物邂逅,是与厚重的故事和历史相遇,是与自然和世界的共处。

王小波在他的《智慧与国学》中,是这样谈论人与器物之间的关系的:“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和技能,在方法和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对自然了解的背后,是人类了解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

因而,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或者学习,绝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式地观看展品,而是探索展品与人、展品与自然、展品与历史、展品与当下的关系。

对于博物馆学习者来说,真正的学习是通过对话和问题发生的

博物馆中的学习是通过“对话”和“问题”作用于学习结果的。对话和问题帮助学习者建立与展品的联系,激发兴趣,激扬好奇,驱动探究;帮助学习者建立展品与历史和当下的联系,建立展品与生活和自然的联系。

这样的对话是以问题为纽带的,并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持续性和发展性的对话。


博物馆的问题与课堂上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基于现场实物和立体展品的问题。美国太平洋科学中心的Dennis Schatz认为博物馆里“正确”的问题是:

1. 引发学习者即时反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通常与学习者的视觉或感官元素有关,例如:线条、颜色、光线、比例、构图等;这些提示都将鼓励学生们在观察和发现眼前奇迹时,调动他们所有的五种感官,使得学生置身于场景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觉。

2.引发思维冲突的问题:强调思维的碰撞和冲突,要求学生思辨和对比,调动他们的大脑思考。譬如:唐朝和清朝的瓷器有何不同?为何不同?此类物品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何种重要的作用等此类问题。

还例如创造性问题:你在这儿发现了一个新物种!你会给它起什么名字,为什么?如果你必须向新闻记者描述这个物种,你会告诉他们什么?

又如串连性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这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什么?让你想到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何种主题?”

3. 激发真实表达的问题:博物馆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学习,是在真实的物品和场景前获取真实的体验和经验。教师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觉。如你观察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你注意到这个物品有什么特点吗?而不是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展品有什么特点吗?

4. 从个人经验中得出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习者围绕物品,与生活联系起来,把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如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看到此类物品吗?这件物品是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当你看到某一杯子时,联想平时常用的杯子是怎么样的?有何关系?

5. 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具有开放性,通常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而且并不仅仅局限于或者或指向某个特定群体的,具有包容性。教师不要害怕沉默,相反,应该鼓励学生花几秒钟,甚至几分钟来思考问题。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取安全感,能够畅所欲言,并不断获得“探索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当学习者将一系列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用于理解世界,学习过程就显现出来了。

6. 激发好奇,驱动探究的问题。好的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和批判性思考与博物馆藏品和单元计划主题联系起来,会一直驱动学习和探究,例如服饰博物馆里的“一位200-400年前年轻人的衣服和装饰品是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生活方式?”航海博物馆里的“不同航海器里的仪器是如何导航船舶航行的?”


“格物致知”的问题链条

《礼记·大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博物馆里观看展品既是博物馆里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格物致知”,探索原理的过程。

博物馆环境通常被描述为基于物品和经验的学习,而不是基于文本,具有独特性。美国国家公园博物馆协会的专业人士开发了由七个内容组成的问题链条,引导学习者全方位地探究展品。


1. 功能和目的:展品的名称是什么?它具有何种用处?它有多种用处或功能吗?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功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 外部特征:展品的大小如何?形状、气味和声音如何?是什么颜色?这件物品完整吗?它有否被改变、改造或者修改?它有没有坏了?物体表面怎么样了?有确定的编码吗?表面有标记或者文字吗?

3. 材料:它是由什么制成的?它有多少种材料制造成的?

4. 技术:谁制造它的?它是如何制造的?使用手工还是机器制造的?它有零部件吗?这件物品告诉你关于制造者的什么技能?

5. 设计和装饰:物件设计能够满足用途吗?是否用了当时最好的材料?它是如何被装饰的?什么影响了它的设计和外表?

6. 场景和历史:它是何时制造的?它是何地制造的?它能被用在哪儿?它是哪儿被发现的?谁使用过它?谁拥有过它?在过去的时间里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与同时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其他类似物件的不同在哪儿?

7. 价值:展品对于制造者在经济、美学、精神、宗教和用处上有何种价值?对于使用者在经济、美学、精神、宗教和用处上有何种价值?对于拥有者在经济、美学、精神、宗教和用处上有何种价值?此物品的意义和价值在过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此物品是如何反映当时的人们、社会、民族、国家和文化?此物品拓展你对那个时代的什么知识或者观点?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

综合分析上述七大类问题,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纳到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获取物件的本体性知识,如功能、用途、外在形状、所用材料、结构、建造、设计,更多地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观察物品细节,从中获得知识。

到了第二层级,则是关注展品的真实历史场景和信息,属于场景性知识,如这个物件何时、何地、何人制造;何时、何地、何人使用;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的。

最高的层级是深层次的问题,探究展品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涵义,分析展品如何影响当时的人们、社区、民族或者文化,分析展品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莫拉格曾对博物馆里的导游和老师的问题开展研究,发现不到5%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或分享有意义的经历。大多数的问题属于认知水平较低的类型,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否”,或者回忆以前的简单的知识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问题层级和思维水平,设计相应的活动,如在组织本体性知识和场景性知识学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根据问题单去探索,如果在组织深层次问题探究时,要组织小组合作和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分享。

越是超越表面层次的问题,越能突破展品的表层知识,对话就越有趣和有意义。

例如,当学生在参观一件艺术品时,教师可以问“这件艺术品的颜色是什么?”的问题,也可以问“艺术家对颜色的选择如何影响这件作品所创造的情绪?”

毫无疑问,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更能激发讨论,更能催生更多的可能性。

雷纳特和杰弗里在他们的《教育在可能性的边缘》一书中,描述企业领导者寻找的潜在员工“……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够专注于各种可能性,而不是‘正确’的答案或按照要求去做。”这是深层次问题对于培养未来人才所需素养和能力的价值及作用。



激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提问是挖掘他们的“惊奇”感和好奇心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而这两者都是博物馆学习体验的关键要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可以提出并研究他们自己的问题,体验和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正是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突破教师提问的限制,才产生了最有趣的场景和联系,才产生了主动学习,使得学生思想和经验与与展品开展真实和个性化的互动。

在博物馆里,学习者对展品提出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印象,做出自己有眼光的判断,建构自己的诠释,寻求自己的个人联系。

这类行为被称为主动学习,因为它们涉及到对现有信息(包括来自自己思想、感受和印象的信息)采取行动,从而形成新的想法,从而使得他们学习得更深入,知识保留得更久,观点更具深度。

在教会学生提问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极其重要。

在刚一开始参观和学习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物体,展示一些可能提出的问题类型——基于信息的问题、博物馆相关的问题、个人问题,以及让我们发挥想象力的问题等等,或者美国国家公园博物馆的七种问题类型。

教师通过示范,打开了这些问题的大门,使得学生获得提问的乐趣,提高提问的技巧。


这儿介绍一个激发学生问题思维,提高提问能力的方法。不管是一只稀有的动物、一把历史悠久的乐器、一只奔跑着的麋鹿、一个唐朝的唐三彩,还是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任何一个展品都无关紧要。教师给学生张纸和一支铅笔。让他们分别列出五到十个关于讨论对象的问题。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会很容易地写下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然而,随着问题清单的增加,学生可能会在写下下一个问题之前停顿更多时间。此时教师追求的效果出来了,学生将不得不更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这个物体,此刻他们在积极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出新的问题。

在学生完成提问清单后,让每个人分享他们名单上的最后一个问题。

通过这个活动,首先,教师给每个人单独的时间来思考关于这个对象的独特问题,而不是让每个人都站在前面。第二,教师将拓展展品观察和思考的价值,让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深层次的问题。最后,这项活动将产生更多有趣和多样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

学生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也许他们发现了与生活的联系,也许他们想知道更多,也许他们会提出质疑。教师不仅希望获取更多的问题和答案,更重要的是因势利导,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哪些疑惑?”等问题启发思考,获取学生问题背会的思维和路径。

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孩子养成主动思考,不断提问的习惯和思维,从而探索世界和自我。埃里克·布思强调:“如果我们养成了通过良好的探究来追求个人兴趣的习惯和技能,我们成长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无限。”


作者 | 郑钢(上海市进才中学东校校长)
编辑 | 阿薇
排版 | Maggie


xingjiaoshi@dett.cn尊重原创,请勿一稿多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